
//
艳阳高照,我市持续高温,局部地区气温高达40℃。中暑是高温环境影响下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,如不及时处理,可能危及生命。当前公众对中暑存在不少认识误区,看看你是否踩雷。
误区一 中暑晕倒掐人中
中暑主要是因为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严重失调。掐人中只是起到刺激疼痛的作用,不能用于急救。中暑、溺水昏迷、中毒等掐人中并不能救命。我们应该给患者降温,让患者远离热源。
误区二 中暑后出汗多,大量喝水
中暑后大量出汗,出汗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丢失,此时如果大量饮水会易致身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,严重时可导致脑水肿昏迷。可以少量多次小口喝水,适当喝些淡盐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。
误区三 喝藿香正气水缓解高温中暑
藿香正气水,常用于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,适用于炎热夏季大量出汗后由于喝了过多的冷饮、或一直吹空调与冷风造成身体不适引起的胃肠型感冒。
藿香正气水并不适用于长时间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活动导致的中暑,更重要的是,藿香正气水里面含乙醇(酒精)40%~50%,应避免与头孢类药物同服。有部分中暑病人在服用含酒精药物后,会加重中暑的症状。同时要特别避免服用后驾驶车辆,以及从事高空作业、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。
误区四 吃退烧药解暑
发烧和中暑,都会引起体温升高。但是,此“热”非彼“热”,中暑发热的机理与细菌病毒引起的体温升高的机理不同,中暑导致的发烧,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受阻造成的热量在体内积聚,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,而退烧药主要通过身体发汗来达到降温目的,中暑后服用退烧药会适得其反。因此,中暑后首选物理降温。
误区五 呆在室内不会中暑 很多人认为呆在外面高温暴晒容易中暑,在室内应该不会中暑。其实,中暑不仅仅发生在高温的室外,室内潮湿闷热、密闭且通风性差也会导致中暑的发生。相关研究表明,环境温度达到32度以上,空气湿度达到40%以上,人容易中暑。 最好保持室内通风透气,避免室内湿度过大,如若人体汗液不能及时排出,容易增加中暑的概率。 误区六 中暑休息就好,不用吃药 中暑后确实需要好好休息,但是否吃药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。中暑患者是否发热、是否头痛头晕、是否恶心呕吐、是否困倦无力,或者身体出现其他的不适,这些都是判断需不需要服药的客观条件。如果无法自行判断时,建议前往医院就诊。
责编:李彤
来源:郴州疾控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文发布
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
勿忘!这些数字,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
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
关于越南,一图了解→
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
总书记上海行|记者手记: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
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
下载APP
分享到